環(huán)境學院李英宣教授論文登上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
近日,環(huán)境學院李英宣教授在二氧化碳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lasmonic Hot Electrons from Oxygen Vacancies for Infrared Light-Driven Catalytic CO2Reduction on Bi2O3-x”為題發(fā)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0156)上。我校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文苗苗為第二作者。據(jù)悉,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發(fā)表“研究論文”。
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被視為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豐富的二氧化碳可作為碳源,可利用太陽能和光催化技術將其轉化成高附加值化學品,該過程綠色環(huán)保,是二氧化碳轉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目前光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還原方面的應用受到光吸收范圍窄和利用率低的限制,絕大多數(shù)光催化劑只能在紫外或可見光區(qū)具有活性,而對占太陽能50%以上的紅外光的有效利用還是一個挑戰(zhàn)。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李英宣教授在之前金屬Bi生長機制研究基礎上(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8, 14462、ACS Nano2016, 10, 2386、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3, 25, 2045、Cryst. Growth Des. 2018, 18, 5808),以金屬Bi為前驅體,在空氣中經過簡單的熱處理制備出了含有氧缺陷的Bi的氧化物Bi2O3-x,不同于傳統(tǒng)的半導體材料,該材料在800-1400nm呈現(xiàn)出明顯的等離子體共振吸收(文獻中報道的大部分等離子體共振材料為貴金屬納米粒子如:金、銀等),難能可貴的是該材料在近紅外光作用下實現(xiàn)了高效CO2還原制備CO,并且在940nm處的表觀量子產率達到了0.113%,比450nm處的高出3倍。該研究為開發(fā)廉價、高效、寬光譜響應的等離子體光催化劑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李英宣教授為我校人才工程引進的學術骨干,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是陜西高校青年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曾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中科院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等榮譽。主要從事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環(huán)境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以及省部級項目14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Technol.、ACS Nano等雜志上發(fā)表SCI論文40余篇。
(終審:王興東 核稿:趙偉鋒 編輯:王亮 學生編輯:胡鑫)
上一條:我校聯(lián)合主辦的“2020中國造紙產業(yè)工業(yè)互聯(lián)與數(shù)字化轉型發(fā)展高峰論壇”在寧波成功舉行 下一條:經管學院薛儉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連續(xù)發(fā)表兩篇高水平論文